Search


剛剛做了一張報表在跟督導分析與討論是否使用外送平台的決策關鍵是什麼,我也提出一些這陣子的...

  • Share this:


剛剛做了一張報表在跟督導分析與討論是否使用外送平台的決策關鍵是什麼,我也提出一些這陣子的觀察與想法。

(一)是否使用平台?

是否使用外送平台我覺得最主要的關鍵還是在於經營現況上的「產能利用率」。

如果不使用平台的產能利用率已經滿載,那就不需要使用也能取得最大的淨利,如果是這樣就不需要使用。

但如果產能利用率沒有滿載,在不增加人事與其他費用下,使用平台可以加強產能利用率,即便抽35%還是會比產能閒置好,那這個時候就可以思考使用。

(二)使用隱形廚房行的通嗎?

開始有一些議題方向是針對外送平台不需要租好的店面,可能隱身在巷弄內靠外送平台就好。

我的看法是這樣,你可以把外送平台當成一種通路,到店客也當成一種通路。

隱形廚房這個看法是依賴單一通路做生意,但省下的是什麼?租金?

省下租金全部靠平台其實沒有比較省,平台抽35%,租金一般在10%,這樣並沒有比較省,如果單靠平台就跟電商全靠FB意思一樣,今天這房東喊漲的幅度不是每年3%,而且變化的速度會比現在的房東快多了,如果要開隱形廚房可能有一個好處,就是初期投入成本可能就不需要像店面那麼高,但這其實當短期策略可以,長期來說利基點會是建立在平台現有給的紅利上,當這紅利結束,可能就是找下一個工作的時候了。

核心價值還是要建立在自己能掌握的優勢上比較好,如果當短期測試市場的策略我覺得可行,但如果是當長期策略變數太大了。

(三)餐飲將踏上零售之路

餐飲這次的外送平台所帶來的趨勢改變我覺得跟之前的O2O方案都不太一樣,以前的O2O通常是從「價格」上去著手,O2O平台藉由像團購卷或者紅利優惠來吸引消費者成為會員,拿會員來吸引商家加入尋求曝光與引流機會,但這樣始終是種吃力的行銷方式,實際的消費行為是因價格做改變,但當價格優勢沒了,消費行為也沒了。

但這波的外送趨勢不太一樣的是他是從根本的消費動機與行為去做改變,就是不想出門或不方便出門的懶人經濟上去著手,這是順應人性的一種作法,當平台慢慢的養成消費者的使用習性與習慣,這樣的模式就會被養成,最終就是看平台廝殺到最後剩幾家存活著罷了,但這趨勢已經成形。

這就像幾年前的零售市場被電商衝擊一樣,許多實體零售業開始想要不要做電商一樣,過去的餐飲被網路衝擊較小也比較慢,因為一直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破口可以有效切入,但這一波我就覺得不太一樣,我個人是覺得這代表網路翻轉餐飲生態的速度開始加快與加劇了,因為生態的轉變,因應的策略與未來發展模式都會變得很不一樣。

新的通路型態會有新的成本結構需要去了解與做策略因應,這也是我最近的體悟,你必須了解所有通路形態的成本結構才能有好的因應知道,重點不是要不要使用通路或平台,而是從這些成本結構回頭解析自己的定位與定價策略/行銷策略是否能夠因應每個不同通路的不同成本結構,從中取的該有的利潤率,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要不要做電商,要不要做實體或要不要加入平台上的問題,而是從這些新通路型態帶來的改變(破壞)中去找到適合自己的因應之道,這才比較關鍵。

以上是我的一些觀察與分析,也分享給大家參考。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
View all posts